“三证盈博开户官网、一照一码”改革知多少——工商总局有关负责人解读相关政策
在北京,一家从事大数据应用服务的创新企业面临“融资难”:IPO的门槛过高,银行对轻资产创业公司的估值又过低,为了500万元的贷款,公司不仅要用房产做抵押,还要找机构做信用评级,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在几条传统的融资渠道不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的时候,他们想到了新三板,并在2014年积极进行了股改和挂牌申请。公司负责人表示,新三板对公司融资层面的改善非常明显,从去年挂牌到今年上半年,公司已经通过新三板融资5000万元。 另外一家北京的高科技环保企业负责人在北京股权交易中心敲钟仪式结束后特地将敲钟锤收藏了起来。该负责人表示,在四板挂牌后,公司可获得股权估值服务并进行股权融资,融资金额可达上亿元。 这些都是我国建设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例证。2011年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出台,提出加快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具体内容包括着力完善股票市场,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继续发展货币、外汇和黄金市场,积极培育保险市场、推动发展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等五大方面。 《深交所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公司2014年报实证分析报告》显示,截止到2015年4月30日,在深市1672家披露2014年年报的上市公司中,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分别有480家、746家、446家上市公司,三个板块平均资产规模依次为188.99亿元、49.76亿元和17.01亿元,营业总收入依次为81.09亿元、27.61亿元和8.25亿元,净利润依次为4.32亿元、1.74亿元和0.94亿元。 公司资产、营收和利润的阶梯状分布,体现了不同板块的行业差别和企业成长阶段差别。报告指出,三个板块实现各自市场定位的基础更加宽厚,差别化特征更加清晰和丰富,差别化发展的格局继续强化。 在沪市,蓝筹股市场也呈现出多层次的特征。根据《沪市上市公司2014年年报整体分析报告》,2014年,上证50、180指数成份股的平均营业收入950亿元以上,平均净利润高于100亿元,平均每股收益0.7元以上,净资产收益率13%以上,高于沪市整体水平。报告指出,从沪市公司行业的营业收入结构和利润结构看,金融业一支独大,其净利润总额占沪市整体的63.11%。“四大商业银行”及中石油、中石化合计则实现净利润近1万亿元,占沪市公司整体净利润的49.29%,与2013年和2012年持平。 数据显示,与金融、采掘、传统工业等重资产的行业相比,互联网、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公司所占市场份额相对较小。为了弥补支持战略新兴产业方面的不足,上证所正在研究设立“战略新兴产业板”,定位于服务规模稍大、已越过成长期、相对成熟的战略新兴产业企业。 一个成熟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应体现为金字塔格局,位于金字塔底部的中小企业投融资最为活跃。根据全国股转系统董事长杨晓嘉的介绍,新三板初创时,主板上市公司是1439家,中小板是701家,创业板是355家,新三板是191家,资本市场呈现倒金字塔格局。对于中小企业来说,IPO门槛过高,“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普遍存在。 为了更好地服务创新型、创业型和成长型中小微企业,2013年底,新三板方案突破试点国家高新区限制,扩容至全国。此后新三板陆续推出了交易结算系统及挂牌审查系统、做市商制度、新三板指数、优先股制度等。“资本市场最大的创新是新三板”全国股转系统董事长杨晓嘉曾如此表示。 经过近三年的时间,新三板的规模效应和制度效应开始显现。2013年底,在新三板挂牌的公司仅为356家,总市值为553.06亿元;2014年底,挂牌公司达1572家,总市值为4591.42亿元;截至2015年9月底,新三板挂牌公司达到3585家,总市值为15110.20亿元。目前新三板已成为继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之后第三家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的前沿。 除了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以外,俗称“新四板”的区域性股权市场也在“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步伐。2012年,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央允许各地重新设立区域性股权市场,研究并推动在沪深交易所之外进行场外资本市场试验。 意见指出,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股权交易和融资,鼓励科技创新和激活民间资本,加强对实体经济薄弱环节的支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5年7月,经证监会批准,证券业协会发布《场外证券业务备案管理办法》,办法指出,场外证券业务是指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和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以外开展的证券业务,包括场外证券销售与推荐、场外证券资产融资业务、场外自营与做市业务、场外证券经纪业务、场外证券产品信用评级、私募股权众筹、场外金融衍生品等。 业内人士认为,该办法的出台为场外证券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框架指导。此外,在众多细分市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监管轮廓也已开始了建构。(任风远)点评:盈博开户官网实践中,不少狱中贪官和富商利用制度的执行漏洞,上演花钱“赎身”的闹剧。深化狱务公开就是要开大“窗口”,让阳光照进来,真正实现公正执法,防止“高墙内的腐败”。
外交学院副院长王帆表示,习主席"走亲戚式"专程到邻国做客,体现了东方式的亲近感和人情味,表现出中国与周边国家文化具有相似性和共荣共存的特点,同时也凸显中国对经略周边的重视,以及中国外交的灵活务实。将来总后勤部财务部可通过数据传输盈博开户官网,与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系统实现互联互通,将军人保险关系转移的业务数据交换至人社部,实现军人保险关系转移信息网上传递和保险关系接续属地经办。
交通部部长杨传堂在这里意犹未尽,入场时答过问题,散场时还跟记者约定下次再答; 从最初的围追堵截,到如今的规范顺畅,“部长通道”成为每年两会期间备受瞩目的新闻高地。各部委负责人在这里发布权威信息、直面社会关切,密集的提问、实在的回答,勾勒出一个官民互通的生动平台。 “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集中如此多的重量级官员,在如此多的媒体面前亮相,这是其他新闻发布形式很难做到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勇认为,“部长通道”赋予严肃庄重的两会新闻报道生动鲜活的面貌,传达出一种贴近感,为重大信息、热点问题向公众的传播构建了一个更为有效的场域。 3月3日下午2时半,离全国政协会议开幕还有半小时,人民大会堂北大厅聚集的几十名记者爆发出一阵呼喊。中央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部长黄树贤在“部长通道”第一个应邀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所谓“部长通道”,是一条从北门通向会场的过道,短短不过100米。因为是部长们的“必经之路”,在这里“围追堵截”,成了各路记者心照不宣的秘密。 现场拉起一条长长的红线,一块蓝色牌子写着“共同维护秩序,请勿越线采访”。在部长即将接受采访的区域安置了发言台,发言台正面上方,细心地规划出一排格子,架满了各路媒体的话筒。5层的摄影架上,也站满记者。摄影架铺着天蓝色绒布,踩上去安静无声。 黄部长侃侃而谈。记者们有的开动摄影摄像设备,有的快速敲击键盘,还有不少人用手机将现场视频实时传回总部。黄部长之后,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来到台前,就热门教育话题与记者交流了约20分钟。 对部长们的坦诚回答,记者们赞许有加,纷纷向后方编辑“交差”。也有记者惋惜,刚才放走了交通部部长杨传堂和农业部部长韩长赋。 据人大会议新闻中心一位资深工作人员介绍,记者在“部长通道”抓新闻的历史,已经有十几年。最初是一拥而上,甚至对部长拽衣服、拉胳膊等,容易出现秩序混乱和安全隐患,甚至还发生过一些小小“事故”。 新闻中心工作人员及时发现了这个问题。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高级官员通过媒体与老百姓互动的好机会,如因为秩序问题而取消,是“因噎废食”。为此,他们特意在设施上进行了一些改善,设置采访台,安放扩音设备,拉起隔离绳,让记者和部长既能“面对面”,又不会“人贴人”。 短短100米的“部长通道”,见证过不少重大新闻发布。比如,2014年,马航失联事件发生,举国上下关注,时任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在这里第一次回应了记者提问。 为了帮助记者抓住宝贵的采访机会,工作人员也费心费力。李家祥经过“部长通道”时,恰好有另外一位部长在接受采访。见李家祥要往会议厅走去,一位新闻中心现场负责人赶忙上前与他交谈,让李家祥停下脚步,为记者采访赢得了时间。 这位工作人员事后回忆:“我知道,记者们都在等待李家祥回应马航事件,全国的公众也都希望能听到权威声音。” 记者们在这里抛出的问题,特别“接地气”。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曾在这里被问:“过年发红包,要不要交税?”在3日下午的采访中,一位记者问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买几十万元一平方米的学区房,您觉得值不值?” 一位长期在北大厅为记者会服务的工作人员说,比起新闻发布会,记者们在这里的问题都特别尖锐,对部长们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部长们非常乐意迎接记者的挑战。杨传堂部长如一次没有回答完,都会跟记者约定下次再答。李家祥局长每次到最后都不忘问,还有问题要问我吗?只要是职责范围内,他有问必答,不对问题作任何限制。 工作人员回忆起一个令人感动的小故事。有次姜大明部长身体不适,但记者采访愿望很迫切。为此,姜部长抱病来到“部长通道”,就房产证、土地证两证合一等热点问题,与记者互动。还有一位部长,想与记者有较深入的互动,但又怕耽误其他部长接受采访,在会议开始前40分钟就到达大会堂。 有专家指出,“部长通道”之所以特别,是因为高级官员们用较短的时间,把记者最关心的问题讲清楚,也把最想说的话说出来。现在,部长们已经习惯了在这里接受采访,主动借这个机会,发布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 香港文汇报记者彭凯雷已经连续十几年在大会堂北大厅蹲守,向部长发问。“目前这种形式,提供了官员与媒体互动的最佳平台。”他建议多设几个采访台,给部长多一些机会,也让记者们各取所需。 “半小时之内采访到5位部长,其它时候绝对没有这样的好机会。”一位记者说,这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新闻富矿”。按照惯例,入场时会有四五位部长来此接受采访,退场时再有一到两位部长应邀而来。 据大会新闻中心一位工作人员介绍,今年两会开幕前,已经有七八位部长委托部门的新闻办主任与大会新闻中心沟通,了解媒体采访需求。他认为,从记者“我要问”,到部长“我要说”,体现出的是官员与媒体的互动越来越成熟、越来越顺畅。 经过十几年的成长,“部长通道”已经演化为一个强势传播平台。一些部委发现,在“部长通道”发布权威信息,影响力有时候比部委发布会还大。有部长开始主动借助这个平台发布新闻,消除社会误解。 比如,去年姜大明部长就在这里澄清了社会上关于两证合一的一些误解。采访时间不长,“含金量”却很高,媒体充分报道后,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在这里直面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体现出部长的开放和沟通意识”,一位在新闻中心工作多年的负责人评价。 福建南平市委副书记、市长林宝金代表认为,“部长通道”反映出国家信息公开的力度不断加大,从政务政策公开,到思路理念、决策过程公开,这都有利于基层及时了解国家层面的动态,进而提前谋划,让政策更好落地。(记者 尹世昌 张烁 温素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