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交通、“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家居……在现实生活中,“互联网+”正在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当中,从最初的以共享信息,逐步向消费领域、生产领域渗透,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还在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模式。“台湾妈祖信众广泛,很多人梦想来到大陆祖庙朝圣。此次18bet在线体育平台最新的台湾信众超过1000人,希望两岸妈祖文化世代传承。”台湾北港朝天宫副董事长蔡辅雄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此次是中国时隔13年再次承办APEC会议。博拉尔德说,中国的经济以及在亚太区的作用在过去十几年发生了巨大变化。他指出,现在中国正将更多精力放在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上,除了自身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中国在亚太区扮演的角色也在变化。除了传统媒体和门户网站,朋友圈等新媒体平台也被政府工作报告“刷屏”,各类微信公众号尤其是媒体的公众号,纷纷从各自特点出发,从多个角度作出解读,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直接从大会堂抵达民众手机。 本次政府工作报告是李大大任总理以来交出的第二份“成绩单”。不少公众号试图通过对这两份“成绩单”的研读,向读者介绍总理执政方略。 侠客岛将聚焦点锁定报告中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表述。撰文分析了“李大大的王牌计划”。 该文强调,服务业替代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工业化的客观规律,这在发达国家已经得到印证,中国的发展趋势也是如此。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除了极个别人口少、面积小的发达国家(或者说高收入国家)依靠的是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都是工业强国。所以,中国作为后起国家,更不能放弃制造业的发展。 该文指出,“十三五”以及到2025年,中国制造业将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5-10年,中国制造业和中国制造产品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不仅仅取决于制造业自身,只有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吸引最优秀的资源和人才,形成最佳的市场环境,“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目标才能够实现。 政府工作报告对于201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目标也引发各方解读。瞭望公众号以“今年GDP目标7%,你懂了吗?”为题,解读了7%背后的意味。 一是经济增长的合理速度还在微调过程中。二是经济调整的战略回旋空间仍然充分。该文强调,中国政府之所以敢于连续降低预期目标,除了决策者的果敢和胆识,关键在于目前中国经济已经积累了强大而坚实的战略调整空间。 三是7%是可以期待但仍需争取的新常态“中高增速”;四是改革创新释放的制度红利,是7%的根本保障。该文指出,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新的制度红利,以创新驱动战略实现中国经济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变,不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成败关键,更是中国经济发展新周期平稳向7%左右中高速增长水平转换的根本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分析类的文章,不少公众号还通过图表这一更适合新媒体传播的报道方式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解读。 中国新闻网制作的《图解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以直观形式,列出“2014年成绩单”、“2015年总部署”、“改革开放清单”、“民生数字”等报告中的“干货”,在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多个渠道同步推送,转载广泛。 除了从经济社会发展等宏大视角对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分析解读,从民生视角解读报告也是许多公众号的第一选择。 中新网在其微信公众号中,就通过让“小新”出镜,用自己一家的生活所可能出现的变化来介绍了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民生内容。 如对于基本医保补助标准的提高,该文就介绍说,“小新的姥姥叫姥新,她的老寒腿二十多年了,姥新最关注的事情是,下回到医院里成筐成筐地买膏药的时候能不能少掏点钱。这次,克强伯伯说了——基本医保的补助标准,由每人每年320提高到380。基本实现医疗费用省内直接结算,稳步推行退休人员医疗费跨省直接结算。全面实施大病保险制度”。 对于报告中备受关注的“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民勤劳而智慧,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千千万万个市场细胞活跃起来,必将汇聚成发展的巨大动能”。 “小新”也感叹说,“一想到小新要用细小的身板,作为9亿分之一的力量帮忙顶住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这种感觉竟然有点萌萌哒~(′▽`〃)~再想象一下,在一个能够实现人才纵向流动的社会,小新不再为和土豪做朋友而担心,小新自己就是豪门”。 在小新登场的同时,其他媒体也纷纷推出了小明、小华、小笙等一系列青春气息十足的主角,通过新媒体讲两会故事。澎湃网、东方网、“伴公汀”“上海观察”等都推出了适合移动互联网的全新报道形式,让两会进一步“放低”了姿态,走近更多市民。 “如果只看报纸上的两会版面,今年的三级两会,和往年没有什么不同。如果看一看各家媒体的新闻客户端,看一看各家媒体的微信公众号,看一看每个人朋友圈内被广泛转载的关于两会的报道,就会明显看到今年两会报道与往年两会报道的不同。”有媒体人这样指出。 除了中国国内的声音,海外如何关注两会也是公众号报道的热点内容。 在李大大作政府工作报告当天,参考消息公众号连续发布世界看两会专题。在“境外媒体:中国政府加大力度对污染宣战”一文中,该公众号引述了美国之音电台网站等多家外媒的报道介绍了中国政府对治理污染的重视。 美国之音电台网站报道说,中国经济发展虽然让几亿中国人摆脱贫困,但快速的工业化对中国的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政府开始高度重视解决污染问题。中国总理李大大在去年两会期间宣布,将对污染“宣战”。2015年,一部新的环境法开始生效,对未能遵守新规定的企业可处以无上限的罚款。 环球时报的公众号也以“总理口中的7%,为何令世界瞩目?”为题介绍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日本朝日电视台等媒体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报道。 其中,《纽约时报》表示,从连续多年的保八到2012年换挡到7.5%,再到这一次的7%,反映的不仅是“中国经济转型马拉松式的努力” 日本朝日电视台评论说,中国总理除了用“新常态”,还使用了爬坡过坎的词汇,表明政府对当前面临的问题有明确的危机感,同时也展示出我们可以跨越难关的雄心。(记者 周锐)新华社北京4月17日电(记者 何雨欣、申铖、韩洁)17日,2015年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大幕全面拉开,超过90个中央部门再次晒出自己的预算“细账”。 新预算法实施后部门预算公开“首秀”,在法律硬约束下,中央部门有啥新动作?有啥新信息? 为了强化约束,预算法还18bet在线体育平台最新,“未依照本法规定对有关预算事项进行公开和说明的”,责令改正,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追究行政责任。 法律的硬约束,也让中央部门的预算公开更规范、更丰富。记者通过查阅一些中央部门网站发现,预算公开的表格由上年的6张增加到8张,首次增加了财政拨款收支总表和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表。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加了很多必要的“情况说明”,比如机关运行经费情况、政府采购情况、国有资产占有使用情况、预算绩效情况说明等等,这些都是首次出现。 “这主要是为了便于社会公众理解。”财政部财科所副所长白景明说,这些情况说明的加入也表明预算公开的水平在不断提高,比如预算绩效说明,就代表着政府究竟能不能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花的钱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 “看不懂”。虽然中央部门预算公开已经好几年了,但一些老百姓仍有这样那样的疑问,预算公开的方向之一也是让老百姓“看得懂”。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央部门预算在上年已全部公开到支出功能分类最底级的项级科目的基础上,今年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进一步公开到经济分类最底级的款级科目。 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这两个专业术语,在预算公开的“看得懂”上至关重要。 举例来说,按功能分类,“教育”对应为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显示“钱干了什么”;按经济分类,则要分别列出多少用于教师工资、房屋建设、教学设备、修缮等,显示“钱去哪了”。 此次公开中,中央部门的一般公共预算基本支出表中,“工资福利支出”中的“基本工资”“社会保障费”“助学金”“购房补贴”等,“商品和服务支出”中的“办公费”“印刷费”“水费”“电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等赫然在列,支出了哪些,支出了多少一目了然。 “老百姓想了解的要与预算公开内容对应起来。”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胡怡建说,按经济分类公开,意味着更清楚列出财政资金具体都干了什么,社会公众可以直观地理解钱是怎么花的,有利于预算公开的完整透明,便于公众对政府的有效监督,哪些多哪些少,哪些合理哪些不合理,哪些有效哪些无效,都可以寻找到信息,这也有利于让预算经得起检验。 “三公”经费的公开,一直是普通百姓的关注焦点,那么“三公”经费究竟减了吗? 从各个部门来看,公车费用的确都是削减的大头,以国家税务总局为例,2015年“三公”经费预算数比2014年减少28714.78万元,降低16.19%。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减少27402.04万元,降低20.09%,公务接待费减少1312.74万元,降低3.33%,因公出国(境)费持平。 从细化公开的角度,中央各部门的“三公”经费公开中,都将公车费用细化公开为“公务用车购置费”和“公务用车运行费”。 白景明说:“公务车费用的下降是因为去年全面推进公车改革的原因,这是通过制度变革实现的,不是靠一纸禁令,是改革的成果,有制度上的长期保障的。” 贯彻落实党政机关厉行节约有关要求也是“三公”经费减少的一大原因,例如,审计署2015年“三公”经费预算中,国内接待费76.19万元,比2014年预算降低62.42%。降低的主要原因是根据《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等有关要求,进一步严格规范了审计署公务接待管理,对来审计署检查指导、协调工作、交换审计意见、考察调研等确需接待的,一般安排在职工食堂就餐。
深圳市罗湖区下坪垃圾填埋场恶臭污染问题自2009年至今共受理5次。该填埋场以露天填埋方式处理生活垃圾,臭气散发难以控制,受臭气影响的居民达数十万人。深圳市政府关于扩建该填埋场三期的计划引发了周边居民激烈反对“12369”热线6月接到当地群众反映臭味问题和反对项目扩建的举报200余次。